望都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望都故事亦真亦幻尧母像 [复制链接]

1#

进入中国望都辣椒文化博物馆,左侧是国画大家谷中良先生画的一幅尧母画像。她低挽发髻,身着简朴的粗麻长裙,配以兽骨饰物,身背草药筐,手拎汲水的陶罐,打着赤脚,神态安详地站在九龙河边。看她略带欣慰的安然神态,想必是刚刚治愈了一位乡亲,或者刚刚采到了几种难得的稀有草药,准备汲水为病人熬药。

面对这副肖像,有人提出疑问:传说中的尧母应该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为什么画像要把她塑造成一位普通的中年劳动妇女?先是身为国君之妃,后为帝王之母,为什么穿得如此朴素?那时候的衣服就是这样的吗?又为什么还要打着赤脚?而不是穿着鞋子?为什么骨节如此粗大缺少美感?尧母拎着的陶罐为什么是尖底而不是平底?那个时候有这么精美的陶器吗?

其实观众有这些疑问不足为奇,因为毕竟尧母生存的年代距今已经有多年,当时的经济状况、民众的生活情况、审美标准与现在有很大差距,拿现在的观念去评价过去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了解那个时代,才能理解画家的意图和表达的意境与思想。

年冬天河北省文物局在我县东安里村东的白城沟发现一处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并发掘出泥质红陶钵片、石铲、石器、泥质灰陶、夹砂褐陶等。这说明多年前位于*河中下游平原的望都一带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已经比较发达,种植、养殖、狩猎、采集、捕捞等农业以及葛麻、石器等手中业也已经普遍推广,尤其是制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器物的使用分类比较明显,比如说储水器皿和汲水器皿是分开的,发明平底罐用来储水,为了汲水方便,把汲水罐做成双耳尖底,线条流畅、匀称。这样的水罐入水即歪,能更多更快地汲上水来。这与传说中尧母的部落善于制陶是相吻合的,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尧母拎的是双耳尖底罐。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由繁荣转向衰落并向父系氏族制度过渡的原始社会末期,生产水平逐渐发达,社会物质逐渐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尧母对尧从小便渗透、灌输天下为公的济世思想,而尧母则率先垂范,不以帝喾妃子和帝王母亲自持,而是放低身份,过着与平民一样的生活,并发明葛衣,教化民众以裸体为耻,这应该是人类最早的精神层面上的文明守则吧。正是尧母对儿子在孝行、济世方面的言传身教,尧才成长为一代明君,并在老年时把帝位禅让给孝感动天的舜。因此,我们说,孝文化、母教文化、济世文化共同构成了尧母文化的三大内涵。

中国自古就是尚美的国度,各个朝代对女性美的评价标准也大相径庭,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便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以“柔弱顺从”要求女人,两汉时期出现“以德压美”倾向,唐代则讲究以胖为美。而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因此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中,粗壮结实的女人就是最美的。我们看到的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尧母为了百姓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常年奔走劳作,教化民众,救民疾苦,脚板和骨节必然粗大。因此画家展示一位这样的尧母形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尧母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母亲,她的勤劳智慧、慈祥善良、包容悲悯,正是几千年来中国民众心中对“母亲”这个概念的最典型、最共性的诠释,而这个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与传说中佛教人物观音菩萨形象非常相似。因此,无论当时尧母的真实相貌如何,把她赋予具有潜在神韵的中年妇女形象,应该更能让大众接受并从感情上找到一种归属感。(于兰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