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梦之始文/秦瑜
望都,一片秀美却不甚肥沃的土壤。不忍凝视它的疮痍,按下涌动的恻隐,我们用一种殷切而昂扬的语调说,那代表希望之都。
这是县教育局长对望都县名的阐释,不去强调所谓尧母故里的传说或历史,他环顾我们,坚定而高亢地说:“望都,你们可以理解为希望之都!”于是,一切都得到了解释。
为什么选择望都作为对口支教的地点?因为这份对改变的渴求,这份对未来的愿景值得起任何付出和扶助。
而我们接受的馈赠是毫无折扣的信任,“全望都中学,全望都的资源都对着你们敞开,你们可以将望都作为一个点,挖深了,就能透彻地看到中国农村中学的现状。有一些问题,我们会直接抛给你们去面对,都是中国农村中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想你们会得到历练,”对着一群青涩的大学生,曹局长如是说。他还引用了王恩哥校长的一句话,“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思想的力量,一个是利剑的力量。”的确如此,是思想的力量让北大学子始终站在社会思潮的前沿,站在社会变革的前沿,而这一切,我们支教团体正在继承。这注定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式援助,而是切入其中,融入其中,在实践中思考和完善一个关于希望和梦的故事。走出会议室,出了教学楼,默立在一边的是静俭博雅堂,想了想北大的博雅塔,不由会心一笑。帮扶与融合,就从这里开始。
一行人在望都中学漫步的时候,一眼看到了教学楼的口号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曾经无数次地在中学课本里看到过“三个面向”,也曾经无数次读过,背过,在卷子上默写过这个“三个面向”,然而,只有今天,只有在一个普通中学,一个农村中学,一个贫困县中学的校园里看到这个字样时,才由衷地品咂到“三个面向”饱含的苦涩,挣扎和憧憬。
信步环教学楼而行,忽见丛绿婆娑,在荒凉和贫瘠的村里极是罕见,再前行,目及之处掩映在树影里的是一个凉亭——红廊柱,雕花檐,恍然似误入苏州园林,仅是一方幽雅,却仿佛抹去了一院的暗淡。亭子叫博士亭,北国的小县学校用一角来寻觅典雅的芳姿,也用这一幅匾额诠释了对变革、对希望、对中国梦的期许,这份向往虽渺小却不可藐视,虽稚嫩却不可质疑。并且,这就是北大学子去支教的内在的推动力——我们无法看着他们的梦想和希望偏居一隅,孤独败落,更无法看着我们全中国的梦想和希望从一个基层县就开始破灭。支援梦想建设,教育未来希望,这大抵就是支教存在的意义。
回北大的路上正值堵车,大家突然提到了今天北京雾霾天里的马拉松赛,调侃着车速还不如跑马拉松的速度。可是,这又何妨。肉体在车水马龙中缓步,而灵*和梦想在畅通无阻地疾驰。登尧山而望都山,何妨吟啸且徐行,梦之始,正当时。
后续调研手记将持续推送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