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有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一、原始社会时期美术
1.石、骨、玉器
会制造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开始,人类大概是使用天然石块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投击石块可以杀死野兽,有刃石块可以用来砍伐树枝,切割兽肉,挖开硬土皮。后来逐渐懂得对天然石块进行加工,如摔砸、敲击、修整等,使其规整些,顺手些。这个从拣选自然石料到对石料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以百万年计的。其中钻磨技术的发展,对工具的进步至关重要。旧石器时代晚期(约5万年-1万年前),石器制造技术全面成熟了。主要表现在选料讲究,石器多经过第二步加工,有了复合工具,所谓复合工具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工具结合为一个整体。磨制技术、钻孔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箭头,钻磨装饰品明显增多。表明人类审美能力的迅速发展,以及对于均衡、对称、材质等审美形式的认识与运用水平的提高。
雕刻器的出现,对于美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使钻孔和雕刻纹饰成为可能。于是产生了美化自身的装饰品和可能具有宗教意味的道具。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佩带的石珠、石坠、海蚶壳以及刻有纹饰的鹿角短棒,就是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千年前)之后,石器制造达到顶峰。这时不仅加工技术高超,敲打钻磨等手段综合利用,而且出现了脱离实用目的的石器,有的是纯粹的装饰品,有的是作为宗教仪式的礼器,对石器的形色质诸方面都有了明确的审美要求。如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的石锛和石铲(有人称为玉锛和玉铲),色泽美观,通体磨光,钻孔规整而且刻有兽面纹;其厚度仅为0.5厘米,这样薄的石器,显然不是生产工具。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渐进历程三期(距今万~1万年前)
早期:万~10万年前
中期:10万~4万年前
晚期:4万~1万多年
原始先民的贡献
a)年~年,山西“西候度人”遗存,表明距今万年前,先民就已经发明并使用火。
b)金牛山附近洞穴遗址发现有孔骨针的缝制技术;北京近郊周口店龙骨山中的“山顶洞人”,发明了精细的“磨光”与“钻孔”新技术,标志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大飞跃。
c)“山顶洞人”还发明了钻孔精制骨针与皮线,首创兽皮衣服及一些装饰饰品。
d)年12月,在北京王府井发掘的原始文化遗存,距今2,2万年。
i.北京猿人40-50万年打制石器
ii.丁村人(20万年):打制石器,修正技巧
2、原始社会时期的制陶艺术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物,是我国最早以彩绘纹样与造型结合的民间艺术。这些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作品,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这些彩陶制作的年代在大约距今年至年间,主要分布在*河流域,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盛器,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醮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画在器表上。原始社会的陶器一般根据它的色质可分为红陶、灰陶和彩陶。彩陶纹有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昆虫一类的形象。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画得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匀衡、变化,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高峰是彩陶艺术
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彩陶艺术。它不令体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彩陶上的装饰纹样体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水平,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高峰。
彩陶是指坯体上有红、黑、白、*、赭等彩绘图案的陶器。制作时在陶坯上用颜色彩绘出各种纹样,烧成后显出丰富的彩色花纹,主要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和人形纹等多种纹样。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代表当时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仰韶文化可分为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半坡型彩陶多用墨彩绘制,流行施内彩,动物图案发达,既有强烈装饰趣味的动物图案,又不乏引人入胜的较写实的动物形象。另外几何纹样也很丰富。动物纹的陶器有人面鱼纹彩陶盆、四鹿纹彩陶盆等;几何纹主要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网纹、波折纹等。庙底沟型彩陶一般用墨彩绘制,个别用红彩或红墨两色,彩绘多施于器物的外部和口沿上,没有发现施内彩的。动物纹样不多,有鸟纹、蛙纹、人面蛙身纹、水鸟、鱼纹等。庙底沟型彩陶以花瓣纹(圆点弧线三角纹)最富特色。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一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庙底沟文化的最出色的作品。
彩陶: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它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者。距今七千年到三千年的历史,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仰韶文化彩陶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河南、陕西等*河中上游地区属于这一文化系统。据调查,发掘的遗址多达一千处。
早期:西安半坡类型
中期:河南庙底沟类型
晚期:马家窑类型
早期:西安半坡类型
时间:年左右?造型:圆底钵、圆底盆、折腹盆、细颈瓶、直口尖底瓶、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朴实厚重。?彩绘纹样:几何纹、人面、鱼、鹿等
半坡“人面鱼纹”图案考
关于陶盆内壁图案所表达的内容,比较常见的说法是:“人面作圆形,头顶有三角形高髻或头饰,口衔双鱼,耳部各有一鱼衔人耳。”,也就是“人面鱼纹”说。对此解释我一直心存疑惑,“人口衔双鱼,双鱼衔人耳”这种情形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半坡人喜欢描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也大多绘以鱼、鹿、鸟、蛙等常见动物图案,虽然绘画水平还显稚嫩,但却是明显的写实手法。如果盆内壁图案真如“人面鱼纹”解释说法,那这幅图案真是太抽象了,与半坡人其它创作风格炯异,况且抽象思维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才会产生,而半坡文明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并不具备产生如此抽象作品的条件。
既然“人面鱼纹”说有悖于常理,那有没有其它的解释呢?我认为“人面鱼纹”图案所表达的其实就是鱼,不过绘制的视角比较特殊,为正对鱼头视角,“人面鱼纹”说所认为的鱼及发髻和头饰只是鱼的鳍而已。如图二,在“人面鱼纹”的“头顶”部位是鱼的背鳍和尾鳍,“耳畔”位置的两条纹案为鱼左右胸鳍,“嘴边”的两条纹案为鱼的左右腹鳍。
正对鱼头绘制视角在有关鱼的绘画作品中十分罕见,因为正对鱼头绘制视角所表达的信息相比侧部视角和其它视角要少,观者理解起来也比较费力,从绘画的角度考虑正对鱼头视角显然不是理想的选择。那么图案的作者为什么还要选择正对鱼头视角而不用更具表现力的鱼侧部视角呢?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种观察视角,当观察者正对鱼头时,鱼朝着观察者这边游来,逐渐靠近观察者,给人以伸手可得的感觉;而当观察者在鱼的侧部时,人和鱼基本处于平行的位置关系,人鱼保持一定的距离,若即若离,给人以鱼随时都会游走的感觉。答案也正在于此,半坡人是借正对鱼头视角给人的视觉和心理影响,来祈求和寓意鱼丰富、丰收。鱼是半坡人重要的食物来源,在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获取充足的食物以维系族群的存续和发展是半坡人的首要任务。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半坡人选择了表现力逊色但具有实际意义(至少在半坡人心中是这样)的正对鱼头绘制视角,也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人面鱼纹”。
“人面鱼纹”图案也许只是半坡人创作的一个尝试,虽然半坡人的创作水准还比较初级,但仍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与冲击,而现今绘画等诸多领域的成就无一不是奠定在前人的实践探索基础之上,正是这种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推动着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
中期:河南庙底沟类型
时间:多年?造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等。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彩绘纹样:几何花瓣纹较多、鸟纹、蛙纹等。
晚期:马家窑类型
时间:4-年左右
造型:盆、钵、瓶、瓮等。
纹样:同心圆、涡状纹、垂幛纹、水波纹等。
马家窑类型,青海大通出土
3.彩陶的艺术成就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正式由于它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纹样的结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发达最杰出和最光彩的成就。
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
彩陶的装饰效果给人以生动、自由、舒畅、开放、流动的审美享受。彩陶文饰手法:
a.线描型
b.平涂型
c.综合型
二、先秦的壁画、帛画
帛画《人物龙凤图》31.2厘米X23.2厘米
最能代表战国时期绘画艺术成就的遗物,为湖南省长沙出土的《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帛画。具有送死者灵*升天的含意,表达了楚文化中简朴的道家思想。
帛画《人物御龙图》37.5X28厘米
《人物御龙图》帛画描绘一男子,峨冠博带,上遮华盖,侧身驭龙。龙身前下方有一大鱼开道,龙尾立一白鸟护卫,显示主人的华贵。全图人物形象富有神采,尤其是佩长剑、执缰绳的姿式,颇具在丈夫气慨。线条亦有轻重刚柔之变,色彩平涂与渲染兼用,运笔潇洒自如。可以说,我国绘画以线条描绘人物的民族传统风格,至此已经形成。
1、壁画
《门下功曹》东汉望都一号壁画
2、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3、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荆柯刺秦王
盐井画像砖东汉四川出土
三、魏晋南北朝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取得重大发展,人物画成熟,佛教画兴起,山水画萌芽。作品形式主要有卷轴画、石窟和佛寺壁画、画像砖等,此时系统的画论产生。
1、魏晋南北朝的画家及传世作品
“六朝四家”:东吴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长.8厘米宽27.1厘米
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长.2厘米宽24.8厘米局部
2、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
敦煌莫高窟佛教绘画三大主题—佛传
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3、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a、东晋顾恺之的“传神论”
b、南朝齐谢赫的“六法论”: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摹写。
4、魏晋南北朝的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朝砖画江苏南京出土
四、隋唐绘画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绘画题材内容广泛,绘画分科开始出现,人物画达到极盛,山水画趋于成熟。
人物画代表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
山水画出现两种风格: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1、隋唐人物画
步辇图唐阎立本绢本设色长.6厘米宽38.5厘米
历代帝王图局部唐阎立本绢本设色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张萱绢本设色长厘米宽52厘米
捣练图唐张萱绢本设色长厘米宽37厘米
簪花仕女图唐周昉绢本设色长厘米宽46厘米
2、隋唐山水画
a、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游春图隋展子虔绢本设色长80.5厘米宽43厘米
b、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9厘米横54.7厘米
明皇幸蜀图唐李昭道绢本设色纵55.9厘米横81厘米
3、隋唐花鸟画、鞍马画
花鸟画画家:薛稷、边鸾
鞍马画画家:曹霸、韩干、韩滉
照夜白图唐韩干纸本设色纵30.8厘米横33.5厘米
五马图唐韩滉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8厘米
4、隋唐佛教壁画
观无量寿经变壁画唐敦煌莫高窟窟
乐舞壁画唐敦煌莫高窟窟
5、唐代墓室壁画
客使图壁画唐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
宫女图壁画唐陕西乾县李仙惠墓出土
五、五代两宋绘画
1、五代绘画
a.五代人物画画家及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5厘米
贯休十六罗汉图
b.五代山水画画家及作品
五代绘画突出成就体现在山水画,形成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i.荆浩、关仝的北方山水
荆浩:
(1)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全景式构图的先河
(2)探索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皴、擦、点、染的表现技法。
《笔法记》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ii.董源、巨然的南方山水
匡庐图五代荆浩绢本水墨纵.5厘米横.8厘米
关山行旅图五代关仝绢本水墨纵.4厘米横56.8厘米
潇湘图五代董源
c.五代花鸟画
1、*荃“*家富贵”2、徐熙“徐熙野逸”
写生珍禽图五代*筌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5厘米
2、宋代山水画
a.北宋山水画
代表画家:李成、范宽、郭熙
读碑窠石图北宋李成绢本水墨纵.3厘米横.9厘米
晴峦萧寺图北宋李成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雪景寒林图北宋范宽绢本水墨纵.5厘米横.3厘米
早春图北宋郭熙绢本水墨纵.3厘米横.1厘米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绢本设色纵51厘米横厘米
b.南宋山水画代表画家: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i、李唐、刘松年
万壑松风图南宋李唐绢本设色纵.7厘米横.8厘米
ii、“马一角、夏半边”
踏歌图南宋马远绢本设色纵.5厘米横厘米
3、宋代花鸟画
i.*居寀、赵昌、崔白、赵佶。
双喜图北宋崔白绢本设色纵.7厘米横.4厘米
芙蓉锦鸡图北宋赵佶绢本设色
ii.张择端: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7厘米
iii.梁楷:减笔和泼墨人物画
太白行吟图南宋梁楷纸本水墨
泼墨仙人图南宋梁楷纸本水墨纵48.7厘米横27.7厘米
5.文人画的兴起
文人画,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北宋文人画的代表苏轼、文同、米芾。
枯木竹石图北宋苏轼纸本水墨
墨竹图北宋文同绢本水墨纵.6厘米横.4厘米
六、元代绘画
元代绘画显著特点:文人画兴盛,人物画相对减少,山水、枯木竹石、四君子等成为主要题材。
文人画特征:突出绘画作品的文学性,强调笔墨情趣,重视绘画中的书法趣味和诗书画的进一步结合。以水墨为主,重视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
1、元代山水画
a、赵孟頫、高克恭
鹊华秋色图元赵孟頫纸本设色纵28.4厘米横93.2厘米
水村图元赵孟頫纸本水墨纵24.9厘米横.5厘米
b、“元四家”:*公望、吴镇、倪瓒、
富春山居图元*公望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9厘米
渔父图元吴镇
秋江渔隐图元吴镇绢本水墨纵.1厘米横88.5厘米
渔庄秋霁图元倪瓒纸本水墨纵96.1厘米横47厘米
六君子图 元 倪瓒纸本水墨
青卞隐居图元王蒙纸本水墨纵厘米42.2厘米
谷口春耕图元王蒙纸本水墨
春山读书图元王蒙纸本水墨
2、元代花鸟画
溪鳧图元陈琳纸本设色纵35.7厘米横47.5厘米
七、明代绘画
明代绘画流派众多,山水、人物、花鸟各种画科全面发展,山水、花鸟成就尤为显著,表现手法有所创新。
1、明前期“浙派”
渔乐图明吴伟纸本设色
2、明中期“明四家”:
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庐山高图明沈周纸本设色纵.8厘米横98.1厘米
万壑争流图明文征明纸本设色纵.4厘米横35.2厘米
双柯竹石图明文征明
孟蜀宫妓图明唐寅绢本设色纵.7厘米横63.6厘米
渡头帘影图明唐寅
桃园仙境图明仇英绢本设色纵厘米横66.7厘米
3、明后期绘画
大写意花鸟画:徐渭
山水画:董其昌
人物画:陈洪绶
墨葡萄图明徐渭纸本水墨纵.3厘米横64.5厘米
八、近代国画大师作品
普利策摄影图集赏析
摄影人原创交流园地
每日精选,晚间发布
寓学于乐,共同进步
↓长按识别,加入联盟↓
罗伯特·昊
为美术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