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摘 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诸子大多使用寓言来阐述*治见解和思想学说,因此寓言创作格外活跃,其中以《庄子》、《孟子》等书的寓言尤为出色,二者有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在文本、取材、形象、手法和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且影响深远。
中国论文
关键词:《孟子》寓言;《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治见解的使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 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施的鱼乐之辩为例,人能否理解鱼的意思,庄子和惠子似乎都否定,然庄子却抓住惠子提问中“汝安知鱼之乐”,而推及惠子已经承认庄子知鱼之乐,具有高明的论辩技巧。战争形势迫使统治者招贤纳士,需要能言善辩的人才,不仅用于对统治者上朝进谏,商量治国策略;更要用于战争之时的外交和斡旋;这一文体在上层人士的欣赏中被逐步推动,慢慢发展起来。诸子百家中的两朵奇葩孟子和庄子也顺应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国家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的推动下,孟子与庄子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大量使用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而且在这样的重“辨”的寓言使用时代背景下,《孟子》和《庄子》的寓言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浓重的智慧美、哲理美和思辨之美。
在艺术手法上,首先,在《孟子》寓言中,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组成寓言来比喻某种现象或某种观点,直观形象;在《庄子》中,喻体包罗万象,或虚幻或真实,但是都是通过比喻而非直观明白的逻辑理性来反映思想和观点的,二者的寓言的比喻性质是一致的。第二,批判与讽刺的手法。在《孟子》寓言中,多讽刺官场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的丑恶,非常深刻。在《庄子》寓言中,虽然讽刺批判类型的寓言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庄子》寓言的批判精神却丝毫不弱。《庄子》寓言的批判精神,除了表现在讽刺上,更表现在对社会残酷现实的大胆揭露、猛烈抨击和彻底的否定,比如他用“没渊得珠”寓言来讽刺国君之残酷,把臣下为了得到管制俸禄而献媚于国君比喻成舔国君的痔疮,用生动形象的动物寓言来讽刺当权者的狭隘和患得患失。三是相同的对话体和对比手法的使用。阅读二者的寓言会发现,其中大部分的寓言是对话体的,问答之间表达观点,当然《庄子》寓言中许多是“答非所问”、“以答引问”、“以问答问”非常规的对话方式③,也是要在特殊语境下表达其“言外之意”的目的和意图;《孟子》寓言更注重论辩,以驳斥对方的说法来表达。这与《孟子》和《庄子》二书以记录孟子和庄子言行为主要内容有关。另外,对比的使用非常频繁,例如《孟子》寓言侧重于事情情境的对比,如五十步与百步的对比,掘井九轫与废井的对比,西子与蒙不洁的西子对比等,选择之间即可见其观点;《庄子》寓言中的对比更是随处可见,开篇的《逍遥游》中鹏与蜩、学鸠的对比,《秋水》中?t?k与鸱的对比,《天地》中离朱、吃诟和象罔的对比,“髑髅见梦”的死生之较,“庄子钓于濮水”中“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与“生而曳尾涂中”的对比等。
二、《孟子》与《庄子》中寓言艺术特色的异彩呈现
(一)文本分析比较
孟子是在比喻性说理中使用寓言,而《庄子》中的寓言则是无所不见,绚烂多姿。首先从数量上,《庄子》寓言篇数明显多于《孟子》。《孟子》中公认寓言约有十几则,历来被认为数量少,其重视程度远不及庄子、韩非子等。公木、陈蒲清、白本松、吴秋林等人均认为《孟子》寓言不足20则,在各类寓言选本中,《孟子》寓言都没有超过10则,《中国古代哲学寓言故事选》集《孟子》寓言10则,《中国古代寓言选》和《中国历代寓言选》都集有9则,《寓林折枝》7则,《中外寓言鉴赏辞典》4则。其中,普遍看好的寓言有“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一傅众咻”(《孟子?滕文公下》)、“二子对弈”(《孟子?告子上》)、“校人欺子产”(《孟子?万章上》)、“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等。但最近有人认为《孟子》寓言有22则,也有研究者统计,《孟子》中能够称得上寓言的有59则,几乎每章里都有寓言④。这说明孟子中的寓言远远不止几篇的数量,他作品中的寓言含量还有待发掘,寓言寓意和文学价值还有待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庄子》中,寓言占到了十分之九这样大的比重。学者朱思信在《谈寓言》一文中认为共220余则,著有《中国古代寓言史》的陈蒲清先生认为《庄子》寓言共181则,学者蒋振华在《关于寓言定分种种》在认为共有261则。《庄子》寓言数目众多,并且内容丰富。《庄子》几乎通篇皆寓言,使用密度非常之高,使用形式非常之灵活,简直可以媲美一部优美的寓言故事集。《庄子》寓言善于用连类相次的结构艺术,在阐发深邃玄奥的哲理或某种复杂的情绪体验时,罗列几个相同类型的寓言从不同角度来加以连续论证和加强说明;例如在“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寓言中,又使用了“养虎者”、“螳臂当车”、“拊马不时”等同类的小寓言(《庄子?人间世》)不断论证。另外,庄子还喜欢用“同心圆”寓言,即围绕一个圆心使用一系列寓言,例如在《逍遥游》庄子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超然物外、无待,方可获得绝对自由”,庄子使用“彭祖长寿”、“鲲鹏徙于南冥”、“尧让天下于许由”、“列子御风”、“不龟手之药”、“藐姑射山有神人”等寓言故事围绕这一个点来突出思想⑤。 其次从篇幅来说,长篇与短篇交错。但整体来看,《孟子》的寓言篇幅都比较短小,最长的也不超过二百字,大都在百字以内,且以插入式寓言为主,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总共41字,开头、结尾很清晰,有动作、神态、语言,生动之至,把一个因拔苗助长而累得疲惫不堪的憨态可掬的宋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了。言简意赅。《庄子》中的寓言大多篇幅较长,且情节上曲折独特,打破常规,例如《徐无*》、《庚桑楚》等其中寓言故事性强,情节发展新奇古怪富于变化,在同时代诸子和后世的寓言创作中皆非常少见。《庄子》寓言既有插入式的,亦有多篇独立式寓言,如《庄子?徐无*》,这篇寓言很长,有19个段落,每一小段讲述一个故事,故事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篇在后世颇高评价,陆游曾评价曰:“此篇颇多隐晦难解之语,如层峦叠嶂,争奇献怪。游涉此者,即可新耳目,长意见。读《庄子》到此,不得草草,三复愈有深味。”陆游此评价非常到位,尤其“如层峦叠嶂,争奇献怪”非常形象和确切道出了《庄子》寓言文本密度高的审美特色。
《孟子》寓言在文本上就有高结合度的特点,寓言与文章主旨、观点紧密结合,丝丝入扣;而《庄子》中的寓言则是具有高密度的特点,环环相扣,争奇斗怪。
(二)取材比较
孟子和庄子生活于同一时期,但二人在论述时候所选取的材料有所不同。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的取材来源并不相同,《孟子》中的寓言虚构成分比较少,大多是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或现实生活,或是孟子即兴所作,这些都源于生活实践,除个别自己的创作外,几乎没有古代神话的痕迹,现实色彩强烈,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如“校人欺子产”(《万章》上)、“王良与嬖奚”(《滕文公下》)等取材于历史传说,其中的人物子产、王良等也是历史上真是存在过的人物而非子虚乌有;而“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揠苗助长”(《公孙丑上》)、“二子对弈”(《孟子?告子上》)、“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等中的人物是生活中有的小人物,例如找借口的小偷、性急憨厚的农夫、学生、逃兵等,取材于现实生活,他们的言行不是简单的应用生活和历史的例子,也有夸张的成分,夸张的幅度并未超出人们生活的惯常理解和经验。用现实中实在的人物和故事来进行说理,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因而使读者倍感亲切,易于理解其中的蕴意。孟子在创作寓言时往往将生活场景作一个漫画式的勾勒和情景式的设喻,夸大问题的情状和特征,从而为自己的论述提供更好的论据,有着浓厚的现实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对于孟子在写实基础上的虚构,庄子的寓言可谓大多为想象和虚构而成,而且上天入地,天马行空,只要能想象到的庄子都会运用到自己的寓言创作中。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评说:“皆空语无事实”,就是指出庄子寓言的虚构色彩。《庄子》中的寓言大多通过虚构情节,其行文放得开,思维活跃开阔,但同时他也能收得住,在文思跳跃、放纵自由的思绪之间,又能将读者拉回现实之中,接受他的说理,但又让人沉浸其中或迷茫或顿悟。庄子说自己的文字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庄子?天下》)⑥。亦是强调其取材和故事等的虚构性。如“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的鹏的形象明明是虚构的取自于庄子内心的一个自由心灵幻化出来的形象,意境宏大开阔,极尽想象之能事,寓庄于谐,真是体现了“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玄妙。
当然,《庄子》的寓言虽然多为主观虚构,但也不少是取材于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以及源于古代神话经过加工创造而成的作品,陆德明视《庄子》与《山海经》同类也就是认为《庄子》中有大量神话传说存在,也说明庄周对神话传说的继承⑦。例如在《逍遥游》中开篇即讲鲲鹏等是源于《齐谐》,之类“志怪”的神话;再如他的寓言中的大木的形象和古代神话中的神木形象具有着非常高的相似性⑧;还有《庄子》中的藐姑射神人这一形象就来自于远古神话: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载:“列姑射在海河洲中。”因此可以猜想,庄子也并非完全凭空想象,是根据此记载来虚构创造了这个神的形象,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其塑造成这样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的形象,后来的列子、郭璞等人又借鉴了庄子的描述。当然,庄子本人的创造仍然是主要的,例如叔山无趾、怪人支离疏等也都是庄子根据神话传说或运用神话式的夸张手法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庄子本人的创作占主要地位。另外,《庄子》寓言中出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如孔子、颜回、老聃等,有些历史事件,但是多是根据庄子自己的想象和想法来构思其言行,为庄子思想的表述服务。因此我们说,《孟子》的寓言主要取自于历史传统,或源自于民间故事,以及孟子的即兴创造,实多虚少,生活化倾向较重,具有现实主义的审美特点;而庄子则融合了想象、夸张、变形、拟人化等艺术技法,取自于内心,自我的创造成分多,相比较而言则是虚多实少,心灵化倾向较重,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形象塑造比较
由于取材的不同,因此二书寓言的形象塑造特色也大不相同:
1.孟子设计的形象多采用人物。中国古代寓言尤其是先秦诸子寓言,区别于西方的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和莱辛寓言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西方以动物寓言为主,而中国的喜用人物寓言。在孟子的笔下的寓言人物,他们或是向统治者阐述*见、规劝向“仁”的士的形象,或是批判和讽刺统治阶级或卑劣之徒的充满“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形象;而《庄子》中的寓言中的形象塑造则更加丰富多彩,塑造出一些诙谐怪异的形象,神*骷髅、君臣民商、自然万象都是他的寓言的寓体。且从塑造的手法上看,《孟子》中的寓言人物则较为写实,一般采用白描刻画的手法来塑造,寥寥数笔的勾勒,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在“五十步笑百步”、“日攘其邻之鸡者”等故事中尤为突出;而在《庄子》的寓言中,明显的将塑造的形象进行了扭曲和加工,虚拟化痕迹明显,在描写时采用泼墨式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来表现个性和思想。《庄子》寓言中的形象类型丰富,人物方面有智者(孔子、惠子、老聃等),愚者(宋人等),美者(毛蔷、丽姬、西施等),丑者(哀骀它、支离疏等),上至三皇五帝、君主王侯,下到商人、隐士、手艺人等等。这些人物形象虽繁杂丰富,但是类型化特点十分明显:智者都是充当事理的评论者,愚者往往保守狭隘目光短浅,丑者往往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君王多为好问道者,劳动者如庖丁、轮扁、纪??子、梓庆虽清贫劳苦却能深刻体会自然之道⑨。孔子是博智多闻的象征,宋人是愚蠢保守无知的代名词,哀骀它是众妇人之道“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庄子?德充符》)的人格魅力的焦点,有些甚至有拟人化、神化倾向,且带有作者心灵倾向。在其他形象的塑造上,如鸟类形象、大木形象等,均是以庄子自身的审美和思想倾向浓墨重彩地加以塑造,信手拈来。二者的审美上比较,犹如漫画和泼墨国画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2.在《孟子》和《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中也鲜明地塑造了他们自身的形象,显示出了二人的光辉人格。孟子虽未出现在寓言人物中,但是通过他口中的寓言,我们间接地感受到他的机智善辩、豪爽直率、情感袒露、充满“浩然之气”的士的形象。但是,庄子更多的是将自身形象寄托于寓言中所塑造的人物中,那些有着古怪、无所指的名字的人物,或真实,或畸形,或深藏不露等,所反映的也是在客观社会条件下庄子生活现状和思想状态,展示的是一个生活举步维艰但是心灵追求自由、超然物外的形象,在他的选择和言语中处处表现出忠于自然、忠于自我、忠于自由的个性。
3.在对《孟子》和《庄子》寓言中的形象进行审美观照时,我们会发现《孟子》寓言中人物的“美”与“丑”是绝对的,这种鲜明的展现让人感受到它是一种直观式的审美感受;而在《庄子》寓言中,多喜欢“丑”的形象,丑的人(哀骀它等)、丑的物(骷髅、樗等),且人物的名字也是丑陋怪异得很,无趾、孟子反、意而子、门无*、赤张满稽等等,但是这里的“丑”都是在实质上是“美”的,庄子以虚化了和泼洒式的创造了一批这样的形象,以阐述他的“美与丑”、“无用与有用”、“生与死”等一系列的观点。因此,《庄子》寓言中人物的“美”与“丑”是相对的,他偏偏用这种颠覆式的以“丑”写“美”的方式来阐述他的“道”的核心内涵,即顺应自然即是至乐之美的观点,从而给人一种体悟式的审美感受。
4.形象的塑造也决定了他们寓言中思想内容的不同。形象的选择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但是也是给读者不同审美感受的最为直接的载体,《孟子》寓言的思想内容主要在于说理、为人处世和社会万象方面,因此人物塑造也是直观式的形象刻画,而《庄子》的寓言中的形象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看似脱离*治、社会等等,实质上更为体现其“无为无不为”中更为强调“无不为”的目的性思想内涵,更是表现出其体悟式的超越世俗观念的顺应自然的美丑观。
(四)创作寓言的修辞策略及效果比较
《孟子》中的寓言简洁明快、语言浅近如话,多采用白描的手法来明白晓畅说明自己的观点,非常具有理性思辨之美。他往往用生活片段或设置生活场景来表现一种严肃的情境,从不过多渲染却让人印象深刻、直观而自然;在塑造人物上也爱用白描的手法,三言两语即勾勒出人物形象且用人物的言语和动作使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在将故事豁然呈现的同时也让作者的思想观点随即呼之欲出,因此《孟子》的寓言语言上虽然惜墨如金,但人物形象丰满,蕴含哲理发人深省。《庄子》中的寓言多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拟人手法在寓言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以反映社会生活,抨击社会现实。在庄子的寓言世界里,学鸠、小雀、蝉、甲鱼、虾蟆、树、风、铁、铜都不仅会说话,还有着人的思想和思维。但庄子在运用拟人手法时却是特别的,他不仅是将动物、植物和非生物拟人化,还紧紧结合事物本身的特性来写,显得妙趣横生;且因为庄子对于人生和现实有着深刻认识,因此在消极的伤时感世和强烈的抨击批判两种情感冲击在一起时,庄子的拟人更具有着独特的抒情和情感色彩以及哲理色彩,超越了单纯的拟人化而极富感染力,例如庄子擅长在寓言在塑造动植物甚至无生命形象时富于他们以人的性格和特定的命运色彩,例如在庄子的寓言中菌的形象具有着人的思想,也有着人的悲剧色彩;在“大冶铸金”的寓言中,“金踊跃曰:‘必为莫邪。’”,这里的金有着人的急切、盲目自大等性格,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但妙处还在于金在冶炼时也会发生“踊跃”现象,这是金的本性之一,这里就高明地将事物本身的属性和拟人化的个性都反映了出来,有着正确的好的本质、有着自诩英雄豪杰的人的思想,但却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悲剧收场,让人感慨而陷入哲思。这是《庄子》寓言中拟人手法的高妙的体现。另外,庄子同样擅长于通过拟人化的对比来表现寓意,这种两种修辞策略结合的使用比比皆是,例如“鸱得腐鼠” (《庄子?秋水》)的寓言就同时使用两种修辞手法,把?g?R的清高和鸱的丑陋作比较,在将这两种鸟的特性巧妙结合人的性格特征的同时,也在鸟的特性中比较出了人的精神人格的高下。此外夸张手法在《庄子》寓言中的运用也是比比皆是。《庄子》中多少宏大的意象,汪洋恣肆,都是通过夸张的笔触来得以实现的。例如“鹏之大”,就极尽夸张之能事,再如在《外物》篇中有一则寓言“任公子钓鱼”,就是一则不足100字的却是奇人巨物、大景怪声的大文,说任公子用五十头牛作为钓饵,蹲在会稽山顶,蹲守一年后才钓得大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D没而下,骛扬而奋?G;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神,惮赫千里”,以至于制河以东,苍吾以北的人都能够饱食此鱼。此段精用排比,描写逼真,夸张更是到了极致,令人惊叹。正因为夸张手法的使用,使得《庄子》寓言多有宏大的审美意象,非常具有感染力和震撼效果。
在寓言的表现效果上。在《孟子》的寓言的功效来看,它们主要是用于陈说时增加说服力、明晰观点的需要,须与当时当地的孟子所要表述的*治思想或哲学思想紧密相关,因此孟子寓言才简短精悍且以穿插式寓言居多。《庄子》的寓言却大不相同,《庄子》几乎通篇是寓言,他使用寓言不仅仅为了阐发观点、诠释抽象的思想哲理,更是作为一种述说的方式而存在。它的许多寓言不是作为比喻而依附于某种观点中特定存在着的,而是作为象征性的独立的存在的个体,它也许只是一瞬间的感悟或情感体验,它的意义完全地融合在形象之中,自发性地体现出作者的深刻的哲学道理或是体验,但是要依靠于不同的人的不同的体悟。
(五)语言风格比较
《孟子》的寓言语言上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表现出简约隽永的语言风格,是成熟的标准书面语,且具有一种充满浩然之气的气韵悠长之美。这是与《孟子》整书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气盛而词壮的语言风格,历来倍受称道。它在后世文人的心目中被尊崇为典范之作。“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韩愈的散文深受《孟子》散文的影响。而《庄子》的寓言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诡谲绮丽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庄子》“三言”,合而言之,是庄子诗性言说的总体特征;分而言之,“寓言”是对诗性言说的质的规定,“重言”是《庄子》寓言的对话方式,“卮言”则是《庄子》寓言独特的语言风格。庄子寓言的诗性言说方式及语言风格,与《庄子》寓言的思想内容一样,对后世文论的诗性言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卮”可以同“恣”,取随意变化之意,指文字行云流水,具有浪漫主义的美感;也可以同“支”,取支离破碎之言之意,指文字富于变化,跌宕跳跃,具有诗性语言的特点。另外,《庄子》的寓言令人惊叹的想象、光怪陆离的意象、超然的情感等都造就了其寓言的诡谲绮丽的特点。例如寓言对“姑射之神人”的形象的描述,非常的优美,字数5―5―4―4―3―3―7―3―10,句式排比错落,简洁干净有力,使一个仙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神秘而高贵,文字如行云流水铺陈开来,意象诡谲而充满阴柔之美和诗性美,充分体现了《庄子》寓言语言的艺术特色。 (六)情感色彩比较
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庄子,却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孟子性格刚烈,豪爽泼辣,表现在文章中,使文章充斥着一股“浩然之气”,锋芒毕露,磅礴雄劲,语言生动泼辣、痛快淋漓,流露着强烈而鲜明的情感。据统计⑩《孟子》全书中指涉情感的词,可以得到如下结果:“乐”55次;“哀”5次;“怒”10次;“怨”25次;“畏”15次;“惧”5次;“喜”12次;“恻隐”5次;“愠”2次等,在以*论说理散文为主的先秦散文中,出现那么多的表达情感的词,孟子的情感强烈、爱憎分明可见一斑,而在寓言中论辩时大量的排比、重复等手法同样增加了这样的情感效果,让人听之不忘、过目不忘。在《孟子》的寓言中,大部分是孟子本人参与论辩的,通过孟子之口来达自己的观点和爱憎,则更为充分地体现出了孟子的幽默、直率和情感浓烈。
反观《庄子》寓言,《庄子》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字里行间跳荡着强烈的激情,流露庄子的苦闷悲愤之情,世人形容其有一种深幽孤峭的至悲之感,后人称其为“蒙叟之哭泣”。例如《大宗师》,庄子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也包含了深厚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但是,《庄子》寓言的呈现是异彩纷呈的,或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用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特色。如:涸辙之鲋能够“忿然作色”。或能超乎言意之表,庄子主张“得意忘言”;或注意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如“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等,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是以一种超脱的、睿智的、冷静的眼光更多地来审视这个世界和社会的,不争辩,不沉迷,在他的24则以庄子形象出现的寓言,有关庄子的生活状况、与惠施的交往历程等寓言中庄子自我形象,可见庄子独特的性情,他冷眼观社会,藐视权贵,不失傲骨,对现实有独到深刻的见地;热心关注自然生命,以自然生存法则在现实社会中保全生命,面对生命的消逝豁达洒脱等,但这些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沉迷于自己的学说而完全置身事外的冷漠的人,相反,庄子的情感和激情在他的寓言中表现出来:《庄子》寓言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恶性、丑态的揭露和批判尤为深刻和激烈。如《人间世》篇“颜回请之卫”,批判了魏君的专横;在《列御寇》篇中的“没渊得珠”一则中,把凶残的宋王比作九渊之骊龙。《庄子》寓言的讽刺最辛辣的还要属《则阳》篇中“蜗角之战”,看似荒诞不经,但是事实比这更为真实和残忍,反映了统治者为了所谓的“地”和“权”无视人的生命,殊不知对于“大道”来讲,所谓的“地”就如蜗牛的角一样的渺小啊。寓言的引出,正是齐魏之间将要发生的一场大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寓言不是虚无的,冰冷的,而是体现了庄子的“睿智冷眼热心肠”。孟子与庄子,虽互不提及,但是有着共同的情感,不同的表达方式。
三、《孟子》与《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对后世寓言文学的影响
《孟子》的寓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式多样,作为寓言运用本身已经相对比较很成熟;不论是其文学特质上的短小精悍、简约隽永、善用白描对比的手法等方面的特色,还是其思辨性、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审美特点和充满阳刚之美的大丈夫积极入世的态度和气度深深影响了后代文人,也影响着寓言文学创作。后来唐代的柳宗元就以寓言散文著称,继承了《孟子》寓言的现实主义传统,融进自己对生活尤其是官场生活的体验,以积极入世的*治抱负和“浩然之气”创作了大量的寓言作品,其寓言兼收并蓄,丰富隽永,或对中唐的腐败*治进行无情的讽刺、揭露和鞭挞,或对贪污者的鞭挞(例如《?l?Z传》),或对夸夸其谈,虚有其表的大人物的讽刺(例如《罴说》)等继承了《孟子》寓言的“充实之为美”的审美特色,还将《孟子》寓言重说理转向了重讽刺,丰富了寓言的表现功能,并且将寓言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具有文学色彩的文体,为后世的皮日休、罗隐、欧阳修、刘基等人的寓言创作打下基础。而《庄子》寓言的这种浪漫主义风格和审美意境也影响了后来人的创作,例如苏轼的寓言创作不仅是吸收了孟子、柳宗元等的长处,更是继承了《庄子》和佛教寓言的特点,嬉笑怒骂,恣肆纵横,有着大气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多才多智的个性,富有浪漫色彩,例如苏轼的寓言故事《*怕恶人》等。其寓庄于谐、诙谐幽默的寓言风格对元、明、清寓言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并把寓言真正推向成熟,把寓言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总之,《孟子》的寓言艺术特色为“寓意在行文中”,重比喻,重对话和论辩,寓言往往作为在其散文中说理辩论的重要论据而出现,为散文的论点服务,因此形象鲜明而又幽默风趣,简约隽永而又优美动人,哲理深刻而又通俗亲切,词锋犀利而又感情浓烈,表现出理性思辨之美、现实主义之美和阳刚之美等审美特点;而《庄子》的寓言作为庄子的作品的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三言”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连类相次的结构它们独立成章,并且主旨、论点融为一体,具有形象大于思想、寓言密度大等特点,同时《庄子》的寓言则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善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诡谲绮丽的语言,将人带进庄子的顺应自然、无为无待的精神世界和超然物外而又感之尤深的情感世界,以及浪漫主义的、超越的、宏大而奇崛的审美世界。二者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也充分反映了各自的行文风格、思想和精神气质,且对后人影响深远。
注释: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下同.
②沈振奇.《孟子与庄子互不提及之谜》[J].《文史知识》,2005年第5期.
③张黎.《寓言中的特殊的问答方式》[J].甘肃*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④张黎.《寓言中的特殊的问答方式》[J].甘肃*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⑤陈飞鲸.《比较与寓言使用的不同》[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第2期.
⑥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下同.
⑦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庄子)》,原文为:“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
⑧肖捷飞.《寓言探微》[D].四川师范大学,2007.
⑨王相飞.《寓言中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11期.
⑩李蓁.《孟子散文强烈情感色彩》[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12卷第1期.
肖捷飞.《从寓言看庄子自我形象:睿智冷眼热心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李小立.《寓言的艺术成就管窥》[D].郑州:河南大学,2004.
翟晓慧.《从寓言的独立到文体的全面成熟》[D].山西大学,2007.
作者简介:冯秀英(1980?C),女,湖北*石人,汉族,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