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府的新*改革涉及*治、经济、*事、教育等诸多方面,如直隶率先实施了练兵办警,整顿吏治,发展农工商、实业,倡办新式教育,举办地方自治和司法改革等举措。在诸多举措中,创办近代邮*通讯业是重要方面。光绪初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加强直隶的*事战备,主持架设了多条电报线路,联通了京津保的电信通讯网络;年创办的隶属于北京邮*总局的保定邮*局和陆续建立的各县邮*局、所,使直隶邮*融入了京津邮界范围。清末京津保区域近代邮*电信系统的建立与发展推动了京津保甚至全国信息联通的近代化进程。
一、清末京津保区域传统邮驿系统的衰落清末之前,清*府建立了以京师皇华驿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邮驿网络,其中由皇华驿至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山西等地的干线贯穿保定区域,如京师皇华驿—良乡固节驿—涿州涿鹿驿—定兴宣化驿—安肃白沟驿—保定金台驿—满城陉阳驿—望都翟城驿—定州永定驿—新乐—正定;京师皇华驿—涿州涿鹿驿+新城汾水驿—雄县归义驿—任丘、河间—山东省城等路线。各县驿铺和驿站相连,形成纵横交错的邮驿通信网络,清光绪十二年保定区域所建驿站、驿铺[1]49-50见表1。据统计,保定市在清代曾有驿站18处,驿铺处,其中市区有金台驿,满城县(今保定市满城区)有陉阳驿,清苑县(今保定市清苑区)有驿铺16个(一说14个),满城县有15铺,年全部废除[2]。
表1清光绪十二年()保定区域驿站、驿铺
时至清末,邮驿系统的管理者百般勒索驿夫,克扣驿费,使得驿站的马匹得不到及时添置,物损不能修整,残垣断壁,满目荒凉,迫使苦累难支的驿夫弃驿逃亡,再加上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通信方式的传入以及新式交通工具的便捷,传统邮驿系统逐渐衰落,近代邮*业随之兴起。
二、清末保定建设邮*设施联通京津保邮*网络(一)保定邮*局、所的建立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保定始建邮*局,隶属北京邮*总局,这是直隶省内最早建立的邮*局之一。保定邮*局局址设在关帝庙街红关帝庙内(现永华南大街与裕华西路交界处),有房屋11间,地处城内中央,系直隶省会要区,因此邮*局开业之始,用邮者络绎不绝。翌年,邮*局址迁至唐家胡同路西。年,清*府设邮传部管理驿站和邮*事务,年保定区域驿站逐渐废止。年,保定邮*局辖2个分局、3个内地局、87个邮*代办所。
保定邮*局创办后极力在内地扩展邮*网络。年至清末,保定城内先后增设局所网点5处,即天华牌楼、南街、东关、北街、车站,办理以信函为主的一般邮*业务,至年,保定所辖各县陆续建立邮*局、所:
高阳:光绪二十八年(),高阳县城开办第一家邮*代办所,宣统二年()在县城创办内地局[3]。
祁州(今安国):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建祁州邮*代办所,光绪三十三年()增建伍仁桥、西伯章、石佛、大五女4处邮*代办所[4]。其业务中,以中草药和中成药包裹业务量为最。年,祁州代办所改为祁州中华邮*局(二等甲局)。
安州(今安新):邮*通信始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七日,时在安州设立县邮*代办所,属三等乙局。至宣统二年,又相继设立板桥、徐果庄、端村、新安、三台、同口6个邮*代办所,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安州为中心的邮*网络[5]。
博野:清末废除驿递铺,在县城、北杨村、小店镇设立了3处邮*代办所[6]。
定兴: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三,县城设邮*代办所,同时开办固城、北幸、姚村3个代办所,开始接发火车邮件及汇兑业务(先是步行,后改用小拉车;业务为办理信函、保价、包裹和汇兑)[7]15。
定州:光绪二十七年(),定州在西关创办邮*代办局;光绪二十九年(),邮*代办局改为定州邮*分局[8]17。至年下辖代办所12处:李亲顾、高蓬镇、东亭镇、砖路镇、市庄村、明月店、清风店、邢邑村及曲阳县的曲阳、下河镇、灵山镇、燕赵镇[1]。
阜平:清光绪二十九年(),裁驿归邮。在阜平县城关和王快镇设立铺户邮*代办所两处,由城关南街“蔚丰厚钱庄”和王快西街“永和昌布庄”代办。邮*戳记由国家总邮*司配发,为木柄铜模,字模为“阜平城关代”和“阜平王快镇代”。开通定州—阜平的邮路,路经曲阳、下河、灵山、王快,逐日班,全程往返公里。代办邮*业务项目有普通民信、公文、民用包裹和钱贴(汇兑)。进口邮件、公文直送,民信利用集庙传捎或捎信儿到所领取。邮*业务代办所每月6块银元的劳务酬费,由县公署付给。定州到阜平间的邮务员6名,背包步行,上衣穿绿马褂,*边*字,胸前、后背*圆圈中标一“邮”字。挎包用白帆布制作,印一黑“邮”字,有此标志行途不准拦卡[9]-。
新城(今高碑店市):近代邮*始于光绪三十二年元月五日。大清邮*创办新城镇、白沟镇邮寄代办所。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开办新城邮寄代办所。宣统元年(),新城设商办电报局,开办了平景桥、永固桥、辛立庄、方官4个邮寄代办所[10]。
清苑:光绪二十五年故城创办大清邮*。次年,在故城唐家胡同设清苑县邮局(支局),但递量甚小。宣统元年后,驿站、递铺逐渐废止,境内设张登、魏村、王盘、大庄、温仁、东闾、清凉城、大激店、北王力、田各庄、大李庄等通邮处所[11]。
容城:清朝末年,设邮*代办所,由容城城内一家布铺代办,只办理简单的信件业务[12]。
完县(今顺平县):光绪三十一年()县设“邮务代办商铺”,为官督商办,翌年改为代办所。开辟由望都经唐县、顺平至满城的县际邮路、畜力运送、单程长64公里。除县际邮路以外,其余乡邮线均为邮差邮路。由于交通工具落后,主要靠人力步行,邮递员称为信差、邮差,身穿绿色坎肩。背、襟有*色“邮”字,腿扎裹腿,手执摇铃,翻山越岭,走村串乡,不停传递,十分艰辛[13]-。
满城: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一日,在县城内设邮*代办所。光绪三十四年(),增设江城、方顺桥、南奇代办所,办理民信及包裹业务(方顺桥邮件由火车运递)。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增设于家庄代办所1处,列为火车运递局所。宣统三年(),境内设有5处邮*代办所(城内、江城、方顺桥、于家庄、南奇),均隶属于保定邮*局[14]。
唐县: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一日,唐县始建邮*代办所,当时没有单建机构,在城内私营杂货铺“万顺永”字号内委托代办,隶属北京邮*总局,总付汇额以银币百元为限。使用一分、三分、五分银“大龙邮票”。民国初沿清制,仍于“万顺永”杂货铺开办邮*代办所[15]。
望都:县邮*始于清光绪三十年(),是年“大清邮*”于县城内设邮*代办所,邮路一条,即县城—王疃—柳陀(逐日步班)[16]-。
雄县: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三十日,在雄州城南关一铺药店设立邮*代办所一处[1]。
安肃(今保定市徐水区):光绪三十年,清邮*在县城设安肃邮*支局。宣统元年在漕河、安庄设邮寄代办所。宣统三年设杨村、崔庄、胡渠邮寄代办所。其中安庄、胡渠邮寄代办所归新城邮局管理。安肃邮*支局随清朝覆灭而废止[17]。
易州(今易县):清光绪三十年六月五日,在易州城内设立邮寄代办所(二等乙),是易州最早对外营业的邮*机构,光绪三十二年和三十三年,又分别在半壁店和梁格庄设邮寄代办所。宣统三年初,梁格庄邮寄代办所为内地局,开始办理邮*汇兑、邮*快件寄递业务,以上机构于宣统末年随清亡而止[18]。
涿州:清光绪二十九年(),涿州始创办邮*代办商铺,光绪三十二年,改设涿州邮*分局,隶属北京邮局。宣统元年,下辖松林店、平景桥、方官邮*代办所。宣统三年,下辖松林店、码头镇(西)、渠沟镇、平景桥、永固桥、方官、辛立庄。码头镇(东)、马庄镇、宫村镇、牛驼镇、固安、永清、南孟14个邮*代办所[19]。
蠡县:年3月25日,在城内开办第一家邮*代办所。至年7月31日,又相继开办了莘桥(今属高阳县)、小陈镇、百尺镇、洪善堡、潘营、杨各庄(南)、万安、李岗八个代办所,均归保定邮*分局管辖[1]。
涞水:年县城内及石亭镇设立邮*代办所[1]。
广昌(今涞源):年5月3日,“大清邮*”在广昌县城开办第一个邮*代办所,办理一般函件、包裹业务,用户自送自取[1]。
曲阳: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在县城内设立邮*代办所,翌年又增设了燕赵镇、下河镇、灵山镇三个代办所[1]。
年,全国重新划分邮*局,保定府隶属于北京邮*总局及天津副邮*总局。年,大清邮传部改为中华民国交通部,大清邮*改为中华邮*,保定邮*局牌匾及公文取消“大清”字样,是年12月1日保定邮*分局改称保定邮务局。直隶省会于年由保定迁至天津,是年保定邮务局局址迁至西大街秀水胡同路西。年3月1日,保定邮务局改称为保定邮局,正式核定升为一级邮局,归天津邮*管理局管辖。
(二)保定邮*局业务保定邮*局建立后,开始收寄平常和挂号信函,亦收寄普通包裹、保险包裹。清代国内函件有信函、明信片、新闻纸、印刷物、货样、贸易契及书籍类,国际函件除以上种类外,还有瞽者文件。保定邮*局设立初期,每日收寄信件百余件。宣统元年五月十九日起增办快递信函,时称“加紧信件”。
保定邮*局除收寄信件和包裹外,还开办汇兑业务,初始业务处理手续简单,汇款限额偏少。公众交寄汇款,由邮局发给汇银执据一纸,封入信内寄递,每一执据所汇之款,不得超过10元。光绪三十年改用三联单汇票,火汇局(系指轮轨局)互相汇寄,每张以50元为限。旱汇局(系指不通火车的局,又称内地局)互相汇寄,每张不得超过10元。火汇局与旱汇局互相汇寄,仅以10元为限。当时保定邮*局为火汇局。民国年间,汇款金额有所提高。
(三)保定邮*局的邮资费邮资费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执行。清代国内邮资曾数次变动,除光绪二十八年降低一次外,其余调整均为增加。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一日,信函每重半英两由原四分减为银元一分,印刷物、贸易契、货样等邮资亦有所减低,相比于邮资费改动前后,这是我国邮*史上邮资最低的时期。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规定,平信邮资由一分增为二分,新闻纸、书籍、印刷物等邮资,亦按比例增加。从宣统二年七月一日起,国内平信邮资增为银元三分。
保定邮*包裹资费,亦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收费标准。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一日,包裹重量以磅为单位,每重一磅以内,收费银元一角。光绪三十年,包裹资费每重一磅以内,本埠一角,外埠一角五分。
汇兑资费光绪二十八年三月至光绪三十年七月,每汇银元一元收汇费二分。
(四)保定的邮路光绪二十八年,开办保定至献县步班邮路,途径高阳、河间,为保定开办较早的旱班长途邮路。光绪二十九年,开辟保定至河间(经高阳)、保定至深泽(经安国)两条邮差邮路,为逐日班。光绪三十年,各类邮路发展,以保定为中心辐射至所辖周围各县,有50余处邮*局所。京汉铁路开通后,由北京经过保定、正定、顺德、彰德、卫辉、郑州、许州、汝宁等地,直达湖北汉口,保定邮*局收寄的邮件开始利用铁路运邮。清代和民国时期,投递人员称信差,信差又分步差和骑差。因保定长期为直隶省会或河北省会,因此其投递工作量较大。
清*府自光绪十六年()起,即着手推广邮*,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日,大清邮*官局正式开办,中国近代邮*由此诞生。大清邮*开办后,由海关负责,海关将已设置的寄信局改为邮*局,北京税务司署的寄信局改为邮*总局,并开始在各地推广邮*,划分邮界。而直隶地区邮*业务分属北京邮界和天津邮界管辖,北京邮*总局管辖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正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宣化府、易州、冀州、赵州、深州和定州所属各邮局。天津邮*总局管辖天津府、顺天府(宁河)、永平府、遵化州、河间府(连窝镇、宁津吴桥、桑园、景州和东光)以及承德府所属各邮局。保定建立了四通八达的近代邮*网络,并隶属北京邮界管辖,与天津邮界联通,从而使京津保区域形成了一个近代化的邮*网络系统,促进了三地信息联通的近代化发展。
三、清末保定完善电信设施构建了京津保电信网络系统19世纪60年代后,基于电报在近代信息传输上所带来的“革命效应”,再加上*事和外交上的实际需要,中国开始筹办电信。保定建立设置电信设施始于19世纪80年代。
(一)开通津保电报主干线路光绪十一年()九月,李鸿章为了保持天津和直隶省会保定的通信,设立了从天津到保定的津保线,由天津经静海、大城、文安、霸州、雄县、安州、容城、安肃、清苑到达保定。光绪十三年()在保定设立电报分局。光绪十五年()十月,架设保定经太原、西安到兰州嘉峪关间电报线路。光绪十六年(年)十一月,保定至肃州(今酒泉)电报线路竣工。光绪二十三年()修建保定至北京电报线,和京城外城电报局电线相接。同时北京至张家口线路亦竣工。光绪二十五年()津保线又经获鹿到达山西、陕西。张家口至恰克图线路亦完成。虽然李鸿章在直隶首办电报,其出发点主要是为了防务的需要,带有较浓厚的*事色彩,但这些电线的架建,不仅起到了重要的*事作用而且对于沟通各地信息、促进各地的经济发展及开近代社会转型的风气之先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光绪十八年李鸿章奏称:“中国创设电线,已阅十年。近来风气渐开,推行日广,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遍布二十二行省,并及朝鲜外藩,殊方万里,呼吸可通,洵称便捷。”[20]
津保电报线路开通,与光绪六年()八月着手架设的近代最具影响的津沪线、光绪十年()开通的北京经由通州联通天津的京津电报线和光绪十年贯通的联通天津和旅顺的津旅线一并初步构建了中国近代以直隶为中心、以京津为关键点的电报通信网络。
(二)设立保定电报局光绪十三年(),北洋电报官局在保定城内设电报分局,初址在北大街北门内路西,民国后迁于杨淑胡同街中段路西,后又设商局于督署外(商局即官督商办电报局)。当时,电报局分为电报总局、电报分局、电报子店,保定为电报分局,第一任局长为沈能虎。从此时直到清朝灭亡,保定地区办理电报的网点发展到4处,分别为保定府、易州、良各庄、新城。
电报局设立之始只通天津线路,后架设保定经太原、西安、兰州至嘉峪关线路,光绪十六年()开通济南—开封线路,光绪二十六年()架设保—京—大沽线路,光绪三十年架设保定至石家庄专线,光绪三十三年开通保定至正定、获鹿、太原、河间四条,到20世纪40年代末有电报线路5条。
电报局成立后官办官用,业务种类为华文、英文两种,华文又分明码和密码。电报业务始为官办官用,光绪三十一年曾改为官督商办,但不久又收归官办,隶属邮传部。宣统元年二月二十七日起,邮传部把电报种类分为官报、商报、新闻、寻常4种,年改为官*、局务公报、私务、公益和特种5类。电报局和电话局所占的两院建筑格局基本相同,临街中式大门楼,四进大院,近30多间房。
电报价格各地也不一致。光绪二十年()八月始定国内电报价目:华文明码电报同府往来者每字一角(银元),出省者每逾一省加二分。华文密码及洋文电报加倍收费。新闻电和官电减半。光绪二十三年()一月,改华文明码为每隔一省加收三分,密码及洋文加收六分。自宣统元年起,本省电报价目按原价八折收费。
保定电报通信不仅开设较早,而且业务量较大。在晚清时期,据电*局(邮传部下属机构)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份呈送的“各局去报总稽核表”统计:保定电报局收发报次,字,收入.8元(银元)[2]。
在电信业务管理方面,光绪三十二年邮传部成立,颁发《电*章程》。章程对阻报、延误、泄露等确定了处分办法,其中对积压阻报两日的领班记大过一次,罚薪一个月,对泄露*事要报,查有确实证据者,即以*法处置,携同者监禁十年,知情不报者监禁五年,局长与领班一律严办。局内之人,无论上下,揭查出泄露*报、要报者,赏银元元。保定电报局亦按此章程执行,并具体规定了报房由领班查巡等规则。
随着保定电报官局的设立,所属县内交通便利,有电报线路通过的重要地方也随之建立了电报分局,见于史料记载的有:
定州:光绪十三年在定州西关十字街设分局,收发电报都由保定转发,业务量很少,主要服务于官府商贾[8]。
高阳:光绪三十四年高阳县设电报房,归保定商电局管辖,当年改为官办电报房[3]。
清苑:光绪十一年,故城至天津电报线路开始通话。光绪十三年,由北洋电报官局在故城北大街北门内路西设立电报分局。后又设官督商办电报局。光绪三十三年一至九月通报次,字[11]。
易州:宣统元年二月,易州梁格庄始办电报业务,线路接于新城,其业务有*务电报、寻常电报、新闻电报和加急电报4种。电报计费以空间距离远近,分同府、同省、出省3种,且华文、华文密码及外文有别[18]。
光绪二十五年后,京、津等地陆续设立电话,保定设立电话时间最早记载于民国《清苑县志》,“本城电话创设于清光绪庚子年后,长途电话于民国十八年设立”[21]44。
清末京津保区域近代邮*电信系统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重要体现。近代邮*电信系统之所以能建立并迅速发展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兴办邮*电信是社会近代化发展的条件,社会要发展,信息联通是关键。二是交通联结的城乡邮*电信系统的建立。北京建立了邮*总局,直隶省会保定则建立了邮*局,同时保定下辖的各个县几乎都建立了邮*所,这与现代邮*创立与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三是近代邮*业务一般以邮件重量计价而非以距离,这与以距离收费的传统有很大不同。此外,近代邮*与轮船、火车等先进运输方式相结合,业务项目很快涵盖了快递、保险信件、挂号信件和汇票等,其经济、便捷等优势很快为人们所接受。清末近代邮*电信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对当今电信、快递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保定邮电局史志编纂委员会.保定邮电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志:第二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3]高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阳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4]安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国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5]安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新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6]博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博野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7]河北省定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兴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8]定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州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9]阜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平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0]高碑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碑店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1]清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清苑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2]容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容城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3]顺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顺平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4]满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满城县志[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5]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县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6]望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望都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7]徐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徐水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8]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易县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涿州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中国史学会.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1]金良骥.清苑县志[C]//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基金项目:京津保发展研究院委托项目“近代京津保社会文化互动及当代启示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颖霞(-),女,河北大城人,保定学院商贸物流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中国近现代史。
版权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