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史实辨析古昌黎考略
TUhjnbcbe - 2021/2/7 21:19:00
北京最大皮肤科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39528.html

年河北省考古队在十里铺乡张各庄村东北山岗下小*峪沟挖掘的商代晚期遗存。

1.汉昌黎宿(在今河北昌黎县地)

古今昌黎之争讼,有清顾亭林(炎武)“昌黎有五”之论向称权威,今试解读续貂之。在下窃以为域中“首冠昌黎”其名者,实非汉置交黎之县,而是汉“昌黎宿”。“昌黎宿”位居哪里?便是今河北省昌黎县地。河北昌黎韩营韩氏康熙五十七年重修家谱,“京畿督学使者翰林院侍读吴门后学癯庵吴士玉”撰序有曰:“又考《永平府志》云:‘今昌黎,即汉之昌黎宿。’宿,训守。”

若训守者*事设施,愚谓当是“戍”字。而“宿”当首训“住宿”,“过夜”。“昌黎宿”之“宿”,显系名词,故当如《汉语大词典》之所释:“古代官道上设立的住宿站”。非*事设施,乃交通设施。前者如宋人王溥《唐会要·州县分望道》:“凡天下*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镇有四百五十,戍有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后者如《周礼·地官·遗人》称:“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路室即客舍,可以上宿。委,积委,储备粟米、薪刍以待住宿人马之用。此可见今昌黎之地,汉代曾置名曰”昌黎宿“之交通设置于官道之侧。则金大定二十九年此地之改广宁县为昌黎县,实是回归汉昌黎宿之本名也。又可知此昌黎宿当早于大凌河上遼西郡之交黎也。因为《汉书·地理志》“交黎”条下应劭注曰:“今昌黎。”应劭,建安二年(公元年)在袁绍处拜*谋校尉,故应劭之“今”,已是汉末三国时代,此时,西汉之“交黎”,方才更名“昌黎”。

然“昌黎宿“仅见于私家族谱康熙朝翰林之一序言,虽曰信而有徵,终归不免孤证强说之嫌,纵有其说,亦属难垂永久。于是埋首《永平府志》之明弘治、万历、清康熙、乾隆、光绪诸版,搜寻爬罗,怏怏不见“昌黎宿”之出处,后始悟:出处必居明万历二十七年志所缺失之“卷之一”内,唯是徒唤奈何而已。

2.汉夫黎县、昌黎县、昌黎郡(在今辽宁义县)《汉书·地理志·遼西郡》下有“交黎县”,下注曰:“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东部都尉治。”应劭注:“今昌黎”。

须弄清楚的是西汉的“交黎县”,何以被《后汉书·郡国志·辽东属国》之下称为“昌辽,故天遼,属辽西。”又被《后汉书·安帝记》称为“夫黎”,被《后汉书·鲜卑传》称为“扶黎”?对此,清代学者王先谦在其《汉书补注》中的解说是:“昌辽即昌黎。辽,黎,双声变转。”“‘夫’、‘扶’(为同)一字(即是互为通假字),(说)明‘天’乃‘夫’之误(即是说,《后汉书·郡国志》错把‘夫黎’写成了‘天辽’。)‘交黎’改‘夫黎’,又改‘昌黎’。

‘辽’、‘黎’一字,故《续志》(后汉书)云‘昌辽,故夫辽。’”此番解释亦说明:西汉“交黎县”至东汉改称“夫黎县”,后至应劭在世的三国时期才复改称了“昌黎县”的。

按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魏·幽州》图所绘,当时昌黎县位置均当今辽宁省义县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义县,汉无虑地。”《后汉书·郡国志·辽东属国》“无虑县”下注“有医无虑山。”今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中国地图册·辽宁省》义县东北便有“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诸般佐证,若合一契当可无虞。有清顾亭林《京东考古录》称“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公元年)鲜卑内附,复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后立昌黎郡。”谭其骧《幽州图》所绘昌黎郡域,约当今日辽宁省朝阳、锦州、阜新、盘锦四市所辖地区。顾炎武以为“晋太康二年(公元年)慕容廆(huǐ)寇昌黎,咸康二年(公元年)慕容皝自昌黎践凌而进,凡三百余里,至历林口”直捣平郭(今盖州市)斩获慕容仁所涉者,即此昌黎。按汉元帝初元元年(-48年)至隋开皇元年(公元年)其间共计年为渤海岸遭海侵时期推算,慕容皝“践凌而进”自昌黎趋平郭之时,恰在海侵期之当中。其时海水正盛,以今日河北昌黎碣石山麓距海30里比况,则彼时昌黎郡(今义县)正南海水之滨当在今凌海市而距义县仅百里许。彼时大凌河之入海口,亦约在今日凌海市附近。慕容皝所奔袭之平郭(盖州市)当时亦当因海侵而濒海矣。“凡三百余里,至历林口,舍辎重,轻兵趋平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五》)其历林口当为平郭西之海口;“三百余里”,当是昌黎平郭之全程。若其三万兵将辎重,借助马拉爬犁雪撬(qiào)有如杨子荣小分队之滑冰飞行,当是既免于“堑山堙谷”之稽费时日打草惊蛇,又少三*跋涉之苦。慕容氏效“汉光武因滹沱之水以济大业”,而年后唐李愬雪夜入蔡州,时直取吴元济,差效慕容践凌以袭仁:此间必有足取之道也。今有以皝讨仁为自今河北昌黎出发。若然,则河北昌黎与平郭两点之间,直线约为里,固非史料所书之“凡三百余里”。且海湾中心,无凌可践;若沿海湾陆路奔袭,当有里之遥,岂止“三百余里”?究其实,彼时今河北昌黎汉代絫县正沉海底,慕容氏又何自海底挥*士载粮秣以袭人哉!

3.晋昌黎郡、昌黎县(在今辽宁凌源)

《晋书·地理志·幽州》载:“(西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二年(公元年),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tú)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统县二十六。昌黎郡:汉属辽东属国都尉。魏置郡,统县二:昌黎县、宾徒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以为其地在今辽宁省凌源县境。”“渝水中凌源县东流入大凌河”,南入海。顾亭林称此地“以史考之,当去龙域不远。”龙城约当今朝阳之地,凌源适居其西三百里许。

东晋成帝咸康三年(公元年),慕容皝大败段辽及宇文归后,“归于京师”(指棘城)。旋即“徙昌黎郡,筑好城于乙连东……于是,僣即位”。此次之“徙昌黎”,当是自棘城迁都于此。而此昌黎(郡),只能是前次61年前即咸宁二年(公元年)西晋武帝司马炎所置之也。

咸康七年(公元年,皝使阳裕筑“龙城”并宫阙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明年,自晋昌黎郡迁都于此。建元元年(公元年),慕容皝将其以四万劲卒焚毁高句骊都城丸城所掠俘的男女五万余口及率骑二万大败鲜卑宇文归,开地千里,所掠虏部人五万余尽行“落于昌黎”,此亦必为晋置昌黎郡无疑。

4.北朝北魏昌黎郡、昌黎县。

魏收所撰《魏书·地形志·幽州》载昌黎郡及昌黎县在北魏朝中有前后两次建置。第一次,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永兴中(公元—年)。昌黎郡领龙城、广兴、定荒三县。第二次建昌黎郡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上真君8年(公元年。)其“龙城县”下注有“真君八年并柳城、昌黎、棘城”字样。

清人顾炎武称“及慕容盛之世,有昌黎尹张顺、刘忠,高云以冯素弗为昌黎尹;冯跋之世,有昌黎尹孙伯仁。”笔者考之《晋书》、《魏书》及司马光《资治通鉴》诸本,特以厘正之。盖慕容(廆、皝、俊、日韦)盛之世,为前燕*权,是为东晋元帝司马睿至晋废帝司马奕(海西公)之间53年事。而高云、冯跋、冯弘之世,为北燕*权,时为东晋安帝司马德宗至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间29年事。

兹将南北朝北魏年间与昌黎郡、昌黎县中作为北燕国都之龙城有关之人、事简列如下: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二年(公元年),燕昌黎尹张顺坐谋反,诛。三年(公元年),燕昌黎尹刘忠谋反,诛。

义熙三年(公元年),燕王慕容云(高云)以冯素弗为昌黎尹。以素弗之兄冯跋为都督中外诸*事,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

义熙五年(公元年),置昌黎郡,冯跋即北燕位于昌黎。

义熙七年(公元年),昌黎王慕容伯儿谋反,魏,达奚斤斩之。

义熙十年(公元年),跋婿柔然可汗斛律至和龙。

义熙十四年(公元年),魏袭燕乙连、和龙,掠万余家而归。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公元年)北燕王冯跋死,冯弘僭位杀跋子百人。

九年(公元年)魏伐燕会和龙。杀万人,掠郡民三万家。十三年(公元年),伐燕。燕王弘焚和龙宫,率龙城居民逃高丽平郭,死。北燕亡。

事实说明:如顾炎武所说,“魏齐王正始五年(公元年)鲜卑内附,复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后立昌黎郡”与“晋太康二年(公元年慕容皝寇昌黎”。以及“慕容皝自昌黎东凌而进”趋平郭斩慕容仁的昌黎,都是西汉置的交黎(夫黎、古昌黎)。而“慕容皝破宇文归(与段辽)之众”后的“徙昌黎”,与六年之后掠高丽五万口、宇文归五万口“落于昌黎”的昌黎,则是西晋所置的昌黎郡与县。此时才是“慕容盛之世”也。至于顾氏所说的“魏并柳城、昌黎、棘城于龙城而立昌黎为郡”即“有昌黎尹张顺、刘忠、高云,以冯素弗为昌黎尹;冯跋之世,有昌黎尹孙伯仁”者,便是北朝北魏由龙城、柳城、棘城昌黎四县所并成的昌黎郡了。

5.唐置崇州昌黎县

《旧唐书·地理志·河北道·崇州》:“武德五年(公元年)置崇州。领县一:昌黎县。唐贞观二年(公元年)北黎州,寄治营州(古柳城)东北废阳师镇。贞观八年(公元年)改为崇州,置昌黎县。契丹陷营州,徙治于潞县之古潞城(在今通县)为县。《辽史·地理志·中京道》:”建州、统县二、永霸县。永康县:本唐昌黎县地。

今查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册·中京道图》见辽“建州”位居建平(今建平地)与其东北的兴中府(今朝阳地)之间、今杨树湾之地。

清顾炎武《京东考古录》言“齐以后,昌黎之名废。至唐太宗贞观二年更崇州为北黎州,治营州之东北废阳师镇(唐置,宋废,今河北房山县)。八年,复为崇州,置昌黎县。后沦于奚。《辽史》:‘建州永康县:本唐昌黎县地。’此又一昌黎也。”然此昌黎之人、事,史籍阙如,故而言昌黎者,多所忽之。

6.今河北省昌黎县

关于今昌黎县,见于文字之资料,当以传为夏禹、伯益所作晋人郭璞所注之《山海经·北山经第三》所载为最早:“伦山……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碣石之麓,当是昌黎之地。至于“昌黎”之名,据清康熙57年翰林院侍读吴士玉称,明万历27年所修《永平府志》一卷即称其地于西汉尝有“昌黎宿”之置。

《前汉书·地理志·辽西郡·絫县》之下有东汉应劭所注:“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碣)石水、宾水、皆南入官(下官水)焉。”其碣石水,即《山海经》所言“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之绳水,汉称“编水”,即今之急流河,西沙河。下官水,简称官水,今名潮河,源于仙台顶后,入七里海。宾水,今饮马河,中流为沙河,下流合潮河。(说见康熙50年《永平府志·卷四》)。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濡(nuán)水》言:“濡水(今称滦河)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絫县’。”是知,今昌黎县,西汉时为絫县地。然而,南朝宋人范晔所著《后汉书·郡国志·辽西郡》下所领则只有阳乐、海阳、令支、肥如、临渝五县。傍近右北平郡、辽东郡亦无絫县之治。《汉书·武帝记》中,东汉人文颖于“碣石”下注曰:“在辽西絫县,絫县今罢属临渝。”罢者,罢废,取消之意。《后汉书·郡国志·辽西郡》“临渝县”下注:“《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编水出,”以见絫县之入临渝账下。至于絫县之去向,四百年后的郦道元在其《水经注·濡水》中有明确交代:”今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川若(连词,与)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汉世,海水波襄,(襄,高也;同“骧”,举也。《汉书·邹阳传》:“臣闻交龙,襄首奋翼。”《水经注·江水》:“至于夏水襄陵,”言三峡江水至夏季,水位升至两岸连山之山腰或顶),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同“包”,包围)沦(没也)洪波也。”所谓“自孤竹南出,”当指自今卢龙,出于城南诸多海拔约在五百公尺之下的青沙岭、孤峰、阳山、大岭、铜鼓山等。今卢龙城南至石门之间之地名,称山、岭、沟、峪者最多,如杨家山、*岭、炮石岭沟、焦家峪。及至二百五十年后之汉献帝建安12年(公元年)曹操东征乌桓即因“滨海(碣石山南)污下,泞滞不通……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三国志·田畴传》)才不得不纳田畴之计,“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资治通鉴·建安十二年》)直取辽西柳城。此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海侵之水犹在碣石脚下,昔日絫县地面“洪波涌起。”其所观沧海物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三百年后郦道元氏所谓之“沧海之中,山望多矣”当是同一景观。

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探查辽宁沿海及天津市文化局探查天津、*骅、宁海,知渤海湾东、西段均无魏、晋、南北朝年人类文化层遗址。年河北文物研究所与昌黎文保所联合发掘昌黎县裴家堡辽、金遗址。其间,对昌黎县一带汉至南北朝文化层断代之发现,填补了渤海湾沿岸年文化层断代的“缺环。”至此,才知郦道元《水经注·卷五·河水》所言“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侵,域垂沦者半……碣石入海,非无证也,”确为的论。

古絫县地沦于渤海五个世纪之后,我们最早见到关于它所记载的文字,当是《隋书·北平郡》之下的话语:“旧置平州。统县一。卢龙:旧置北平郡,领新昌、朝鲜二县。后齐,省朝鲜,入新昌。又省辽西郡并所领海阳县,入肥如。开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卢龙。大业初,置北平郡。有长城,有关官、临渝宫,有覆舟山,有碣石山。有玄水、卢水、闰水、龙鲜水、巨梁水,有海。”

从建置规制上看,此北平郡只领卢龙一县(郡治在卢龙),可见其县之大。其所包括领地,有先前的新昌县、朝鲜县、辽西郡及海阳县、肥如县。从其域中包括之山水看,此县北起长城,南至渤海;东起置有“关官”的临渝宫即《新唐书·地理志·河北道·平州·石城县》下所载的临渝关,大海关与“碣石山”的今秦皇岛、山海关地界,西至巨梁水即今介乎丰润、玉田交界的还乡河。其间当然包括碣石山所座落地的今昌黎地面。絫县由汉至南北朝海浸年,则东晋人慕容皝自然无从来海底絫县建其国都柳城矣。

有唐一代,今昌黎地为石城县地。《新唐书·地理志·河北道·平州》下载:“初治临渝,武德二年,徙治卢龙。领县三。卢龙(略)、马城(略)。石域:本临渝。七年省。贞观十五年复置石城。万岁通天二年更名石城。有临渝关,大海关,碣石山,温昌镇。”

辽代,今昌黎地仍为石城县地。《辽史·地理志·南京道·平州》:“统州二、县三。卢龙县(略)、安喜县(略)、望都县(略)。滦州:统县三。义丰县(略)、马城县(略)。石城县:汉置,久废。唐贞观,于此置临渝县。万岁通天元年,改石城县。营州,汉为昌黎郡,慕容皝都于此……统县一。广宁县:汉柳城县……辽改今名。”

据《金史·地理志·中都路·平州》载:“平州,领县五、镇一。卢龙县、抚宁县、海山县迁安县。昌黎县:辽营州邻海*以所俘定州民置广宁县。(金)皇统二年(公元年)降州来属(平州)。大定二十九年(公元年)以与广宁府重,故更今名(昌黎县)。”以至于今。

来源:文化丝语

编辑:张茵娉、刘泽宇

编审:李雁锋、秦勇

终审:白秀川

end

东临碣石观沧海绿水青山看昌黎

昌黎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实辨析古昌黎考略